今年稍早,原本备受瞩目的Nissan与Honda合并谈判戏剧性破裂,让双方都受到不小冲击,尤其是本就处于艰困状况的Nissan,更将这场合并视为翻身契机。虽然全面合并已成泡影,但两大日本车厂并未就此放弃合作,而是转而寻求另一种深度合作方式——聚焦于车辆软体与零组件的标准化,并预计在2030年前将成果导入量产车型。

根据《日经亚洲》报导,Honda和Nissan希望携手推动核心零组件的整合,包括电动马达与半导体,同时开发具自主性的车辆软体平台。透过自行掌握软体开发权,他们不仅能压低开发成本,更可完全掌握使用者数据,这在软体定义汽车(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日益普及的趋势下,将成为品牌竞争力的关键。

▲图:Honda
None

相较之下,若选择仰赖外部软体供应商,将可能受限于资料权限与系统整合度,进而削弱车厂在车联网与用户体验上的主导权。因此,Honda与Nissan透过打造自有生态系统,可在技术流与数据管理上取得更大掌控。

这项合作预计将耗资超过100亿美元(约422亿3600万令吉),虽然投资规模庞大,但长远来看,透过软体升级、订阅与服务收费机制,这项平台有望成为新的获利引擎。现阶段,双方仍在各自开发独立软体平台,并计划用于明年即将上市的新车。未来当新一代软体架构成形后,Honda与Nissan的工程团队将可在共用平台上,开发出不同风格的使用者介面与功能,维持品牌差异性。

▲图:Nissan
None

这场合作反映出传统车厂正面临来自中国电动车品牌的强大压力。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在车载科技与使用者体验上的快速跃进,已让Honda、Nissan等传统品牌显得相形见绌,甚至在某些中阶车型上,中国车企提供的数码体验已胜过日系豪华车。

面对消费者对智能、连网与无缝数码体验的期待日益升高,Nissan与Honda正在积极调整策略,不再单单以“汽车制造商”自居,而是朝着软体平台与科技服务供应者的角色迈进。这也意味着,他们未来的竞争核心,可能将不再只是汽车本体,而是围绕整合式智能出行体验所建构的数码生态系。

图:Honda、Nis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