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期因SU7发生交通事故而引起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小米悄然调整其官网订购页面文案,将原本的“智驾”相关字眼更改为“辅助驾驶”,意图厘清市场对自动驾驶功能的误解。

根据《IT之家》报导,小米已将SU7车型的销售宣传内容进行如下修改:标准版原“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而SU7 Pro与SU7 Max车型则将“小米智驾 Max”调整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20250505_Xiaomi SU7_01.jpg

同时,小米也宣布即日起至5月31日推出“限时购车权益”,包括价值8,000人民币的Nappa真皮座椅升级与“小米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根据官方最新公布的交付数据,SU7在4月交车超过28,000辆,虽略低于3月交付量,但仍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

针对3月29日晚间于中国安徽高速路段,发生的SU7撞击水泥隔离桩并起火事故,据悉事发时车辆开启了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车速达116公里。进入施工路段时,驾驶仅有约两秒时间获得提示并接管操作,即使随即将车速降至97公里,仍无法避免碰撞。该事件随即引发中国车坛对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与宣传方式的热烈讨论。

20250505_Xiaomi SU7_02.png

为澄清大众对“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混淆,北京市科协于4月发布的“科学”流言榜中,特别针对“启动辅助驾驶即可安心玩手机、打瞌睡、吃东西”的错误观念进行辟谣,强调此为不实资讯。该榜单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与首都互联网协会共同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及多家网站联合发布。

业内专家普遍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所搭载的所谓“智能驾驶”技术,实则都属于辅助驾驶范畴,目的在于减轻驾驶者负担、提升行车安全与便利性,而非实现真正的自动或无人驾驶。较为准确的说法应为“智能辅助驾驶”,强调“辅助”角色,而非“智能”主导。

20250505_Xiaomi SU7_03.png

目前市场销售的车辆,多数所谓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者,实际上仅达L2级水准,即“组合式驾驶辅助系统”,仍需驾驶人随时介入。诸如“L2+”、“L2.5”、“L2.9”等标语,多被认为具有过度包装嫌疑。

即便升级至L3级,即所谓“有条件自动驾驶”,也仅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自动执行部分驾驶任务,且仍需驾驶人随时准备接管。

Proton-ADAS-4.jpg

根据中国自2022年3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驾驶自动化共划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0至L2为“辅助驾驶”,系统仅协助人类驾驶,主控权仍在驾驶者手中;L3至L5则为“自动驾驶”,由系统在预设条件内主导驾驶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