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市场价格与产能的干预与引导。包括比亚迪(BYD)在内的多家电动车制造商,近期已受到官方约谈,当局要求业者正视产能过剩及激烈价格竞争可能对经济稳定造成的风险。随着入门级电动车价格持续下探至人民币5万元(约29,368令吉)左右,相关部门也正考虑透过修法,限制以过低售价促销的行为。

以比亚迪旗下的小型电动车“海鸥”(Seagull)为例,目前在中国的最低售价为人民币55,800元(约32,775令吉),仅为其在欧洲市场(以“Dolphin Surf”名称销售)售价的三分之一。即使考虑到欧洲对中国进口车辆课征的关税,两地之间的价差仍十分明显。根据中国媒体统计,今年4月国内电动车的平均折扣幅度已达17%,远高于2024年全年的8%,显示价格战进一步升级。

▲Li L7
None

虽然像比亚迪、理想汽车(Li Auto)与赛力斯(Seres)等大型车厂仍能保持盈利,但在中国境内约50家电动车品牌中,多数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市场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电动车市场将进入淘汰赛,部分品牌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公开指出,部分产业存在“投入过多、回报过低”的“内卷”问题,政府将加强指导与调控,重点领域包括电动车、人工智能与演算力资源等。其中,汽车产业更被视为高风险区块之一。根据《卫报》报导,中国政府正考虑修订现行《价格法》,以抑制企业透过非正常价格手段扰乱市场秩序。

▲Seres
None

今年6月,中国主要几家车厂已被官方召集,针对产能规划与价格策略展开沟通。有报导指出,部分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低至2%,显示出现有产能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在内需放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少中国车厂正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突破。目前中国制造的汽车已占欧洲新车登记量的5.1%。透过扩大出口,车厂期望在不削减生产线运作的情况下,减缓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

然而,随着各国对中国电动车输入所设下的关税与审查门槛不断提高,中国车厂在海外的销售与品牌布局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如何在全球市场站稳脚步,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