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美国与日本达成了一项双边贸易协议,其中包括日本承诺对美国开放市场,涵盖项目包括汽车与卡车。这让美国总统特朗普得以宣称,自己多年的诉求终于获得回应。然而,尽管这一协议在政治层面对特朗普而言可谓重大胜利,但专家们对其实际效果普遍持保留态度,尤其是在美国汽车能否真正打入日本市场方面。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特朗普长期对日美汽车贸易的失衡感到不满。日本几乎不购买美国车,但美国市场上却充斥着日本品牌。这种长期存在的落差,让他坚信美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未获得对等的经济回报。他在第二任期中积极调高关税,以施压其他国家拆除贸易障碍,此次对日协议被视为这种策略的成果之一。

尽管如此,许多贸易与产业专家指出,日本承诺的开放措施,未必能有效推动美国汽车在当地的销售。事实上,美国车企自二战以来便未能在日本市场取得明显进展。虽然日本自1970年代末起就不再对进口车征收关税,但美国车依然难以打入。福特汽车早在2016年就完全退出了日本市场,理由是难以看到任何获利空间。根据最新数据,通用汽车等美国品牌至2024年在日本的市占率仍不到1%。

特朗普曾批评日本政府制定不公平法规,导致美国车难以进口,尤其是不愿接受只符合美国安全标准的车辆。美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异,这也成为美日谈判中的争议焦点之一。虽然此次协议承诺将拆除相关障碍,但不少专家指出,即便标准调整成功,实际提升销售的效果可能仍相当有限。

产业分析人士认为,输出到日本的美国车,常因须符合当地各项安全与测试规范,导致成本增加达数万美元。此外,日本市场的道路狭窄、交通壅塞,加上消费者普遍偏好小型、右驾、低油耗的车款,进一步削弱了美国车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丰田、本田与日产等本地车厂已提供大量符合需求的车型,美国品牌自然难以打进市场。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木村刚,曾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任职通用汽车,他指出,美国车在日本卖不动的主因并非贸易壁垒,而是车型不合适。他认为日本市场规模有限、成长停滞,美国车厂未积极开发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产品。木村指出,美国品牌主要产品为大型SUV与货卡,这类车在日本市场本就不受青睐。他直言:“即使现在日本承诺开放汽车市场,美国车还是很难卖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