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经验丰富的驾驶者来说,发动引擎后原地热车5至10分钟,再待水温与油温达到理想范围后才驾车上路,这曾是维护车辆的重要守则。这种习惯在早期车款中确实能有效延长引擎寿命、提升运行稳定性。
然而,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车辆是否还需要这样“热车”这个步骤,已成了许多年轻车主关注的话题。

父亲常说开车前先热一热车子引擎再开,然而很多新车销售员却说不必热车,那我该听谁说才是对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热车”这环节还需要吗?
“热车”指的是发动引擎后,让车辆在空挡状态下原地运转,借此使引擎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让内部机件进入最佳运行状态。在早期的化油器引擎( Carburettor )车款中,若没有做热车,容易导致引擎性能不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因此,热车一度是驾驶者的重要功课。

然而,新一代汽车因引擎技术与材料的进步,这样的需求已大幅降低。
●为什么早期车辆需要热车?
过去的车辆多搭载化油器( Carburettor )来为引擎供油,结构虽然简单,但在冷启动时,化油器无法精准调节空燃比,导致燃烧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引擎运作。热车的目的在于让引擎达到运行温度后,进入稳定状态。
此外,早期的机油性能有限,流动性在低温环境下较差,难以为引擎提供即时润滑。因此,驾驶者需透过原地热车的方式,确保机油循环到位,降低引擎磨损的风险。

●新一代汽车为什么不需要热车?
随着科技进步,新一代汽车的燃料喷射系统已取代了化油器,并由电子控制单元(ECU)精准调节燃油供应。无论在冷车还是暖车状态下,ECU都能根据引擎温度自动调整空燃比,确保引擎稳定运行。
同时,现在机油的化学配方也大幅改良,即使在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与润滑效果。因此,对于大部分新一代汽车来说,发动后即可平稳驾驶,无需长时间原地热车。

●有哪些情况下仍建议热车?
尽管新一代汽车技术已经让热车成为非必要动作,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当热车仍有助于保护引擎:

1.长时间未使用车辆(超过一周):
长时间未发动的引擎内部,机油可能回流至油底壳,导致内部机件缺乏润滑保护。此时发动后让引擎空转数十秒,可确保机油充分循环。
2.极端低温环境(负10度摄氏以下):
在寒冷天气下,引擎的燃油雾化效率下降,机油流动性也受限。因此,适当的热车可帮助引擎达到稳定温度,避免性能受损。

如果配备早期燃料系统的车款(如化油器引擎)仍需热车,尤其是气温较低时。
●如何正确“热车”?
对新一代汽车而言,最佳的热车方式并非长时间原地空转,而是透过平稳驾驶来逐步提升引擎及其他部件的温度。建议以下步骤:

1.短时间空转(10至30秒):
发动引擎后,待转速稳定,确认仪表板无异常信息。
2.平稳行驶热车:
起步后以低转速行驶,避免急踩油门、突然加速或频挡,让引擎与变速箱逐步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热车会耗油吗?
许多人认为热车能降低油耗,但事实并非如此。倘若长时间原地热车反而会浪费燃油。因此,透过平稳驾驶取代原地热车,既能保护引擎又能提升燃油经济性。
总结来说,汽车和人一样,需要以温和的方式“起床”。汽车虽无需长时间热车,但驾驶者仍应避免急踩油门、激烈操驾。若你驾驶的是老旧车款,适度热车仍不失为一种保护车辆的方式。无论如何,遵循良好的驾驶习惯与定期保养,才是真正的“爱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