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汽车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出口量不断攀升。然而,根据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出现大幅滑落,令人瞩目。
中国汽车产业媒体“易车网”近日公布2025年上半年及6月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TOP10榜单。前3大市场依序为:墨西哥(23.45万辆)、沙地阿拉伯(21.43万辆)以及俄罗斯(17.10万辆)。尽管俄罗斯仍位居第三,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数量下滑达59.2%,为前十名中跌幅最严重的市场,显示俄中汽车贸易正面临显著调整。
相比之下,墨西哥市场表现亮眼,出口年增30.7%,主因来自比亚迪在当地销量快速攀升。海鸥、宋PLUS DM-i等主力车型均已在墨西哥上市,并主要由当地市场消化,而非如部分传闻中被转出口至第三国。

紧随其后的阿联酋也缴出强劲成绩,上半年出口量年增58.5%。其作为西亚地区汽车进口的集散中心,带动整体成长。特别是中国品牌吉利在沙地阿拉伯及阿联酋市场的出货量激增,推升整体进口需求。
至于榜单第四至第十名则分别为:巴西、比利时、英国、沙地阿拉伯、澳洲、菲律宾及哈萨克。
针对俄罗斯出口剧减的原因,分析指出有两大主因:其一是俄国提高车贷利率及进口报废税,导致购车成本大幅上升,消费者购车意愿降低;其二则是中国车企先前在俄市场库存过高,今年面临库存消化困难,销售遇到瓶颈。

回顾2023年,在俄乌战争导致西方车厂撤出后,俄罗斯迅速成为中国汽车的最大出口市场。根据乘联会资料,2024年1至11月间,中国对俄出口达106万辆,年增26%。截至2024年底,中国品牌在俄罗斯新车市场的占有率稳定在68%。俄罗斯市场研究机构 Autostat 统计显示,当地新车销售前十名中,有七个品牌来自中国。
然而,俄国媒体《商人报》(Kommersant)今年4月曾报导指出,俄罗斯汽车经销商协会已对市场现况发出警告,指出中国品牌涌入速度过快,已超出当地市场消化能力。在库存压力、消费疲软及高利率的多重夹击下,部分中国品牌可能面临被迫退出俄市场的命运。如今出口数据的急剧下滑,似乎验证了这一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