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群脚车队在马路骑行时,与巴士司机发生争执的事件引起关注。这起事件中,巴士司机指责骑士并列骑行占据车道,但骑士坚称仅在紧急车道和道路左侧骑行,并没有阻挡车辆,是司机蓄意靠近骑士。
事实上,这样的骑士与汽车在马路上的冲突事件层出不尽。再次引发一个老问题:马路是汽车优先?脚车是否应该在马路上骑行?抑或是马路理应是所有交通工具共享,互相礼让?
脚车诞生以来,以其无污染、占用空间少、经济、方便等特点,成为全世界人民普遍使用的实用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脚车出行比例大幅度降低,城市交通向私家车方向转化趋势明显。脚车,正在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被机动车道压缩得越来越窄,甚至消失的脚车道;被停在路边的汽车随意霸占的脚车道,以及时不时受到机动车 “骚扰”的脚车道,已经成为脚车一族每天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早已成为弱势群体的脚车一族的安全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由于汽车 “袭击” 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是层出不穷。
※ 公平与规划失衡
很多人似乎忽略了,城市的交通是一种公共资源,对公共资源的分配,最为重要的是公平,脚车与机动车拥有同等的道路通行权力。
因此,政府在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应全方位地考虑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能仅考虑汽车使用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的建设问题,也应该考虑脚车专用道路规划并设立足够的脚车停车场,保障脚车的停放安全,使广大市民能方便放心地使用脚车,倡导“健康、环保、经济、绿色”的脚车出行方式。

政府经常提倡“绿色交通,低碳生活”,鼓励市民低碳出行,以优化城市出行结构,缓解交通,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然而,现实却令人尴尬不已:汽车越来越多,大道越建越多,脚车道反而越来越窄、越来越少,以至于脚车在道路上的地位逐渐式微,只能在汽车洪流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生存。
根据马来西亚1987年陆路交通法令第67条文,脚车仅允许在特定路段行驶,不可随意在高速大道(expressway)上骑行,除非该段道路特设脚车道或有明确指示允许使用。如果是这样,政府应该明确哪些高速大道禁止脚车骑行并严厉执法;与此同时,也须设脚车道让脚车爱好者骑行。
※ 借镜西方国家脚车文化
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对待脚车骑士的。早已是以车代步的英国,城市的发展并没有抛弃脚车,在伦敦并不宽敞的大街上,辟出了专门的脚车道,漆着令人悦目又舒服的绿色,有的在拐弯地方还专门凹下去一截,以防止与汽车相撞,确保交通安全。

法国提出了“人人都来骑车”的口号,各大城市都大力划设脚车专用车道,巴黎市政府近年来更是压缩小轿车车道,兴建公共交通和增加骑车人的空间。
有“欧洲脚车王国”之称的荷兰通过对使用脚车的工薪者减少税收,鼓励民众选择脚车。在荷兰,骑脚车最为安全,大街上涂上醒目的红色脚车道,即使在转弯处,汽车也会永远先避让脚车,只要看见脚车驶来,汽车都会自动停下,静等它先通过。荷兰规定,机动车撞上了脚车,不管谁对谁错,机动车都要承担责任。

在德国,脚车依然是代步的重要工具,各大城市除了有较宽的人行道外,一般还辟有专用的脚车道。此外,德国各主要城市还建有专供脚车使用的“脚车高速公路”,最高时速可达到50公里。
政府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何有效提升所有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外,每一位用路人也应提高警觉,主动保护自身安全。对于“肉包铁”的脚车骑士来说,更是不能掉以轻心。大家应该重新审视骑行时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每一次上路时的警觉性与防范意识。